跳到主要內容

世界最廣全幅變焦輕巧鏡 老蛙 Laowa 10-18mm F4.5-5.6 FE Zoom 評測+心得


↑Laowa 10-18mm F4.5-5.6 FE Zoom 真是誇張的極致小巧全幅極廣變焦鏡呢!

喜歡拍攝風景、建築的朋友,相信或多或少都會對超廣角鏡頭有所憧憬,筆者過去用過的超廣角鏡頭極多,基本想每一家系統的超廣都有用過,但像老蛙這顆這麼變態的超廣角變焦鏡頭倒真的是目前的世界唯一。在此之前,世界最廣的變焦鏡頭應該就是 Canon EF 11-24mm F4L,過去用 Canon 系統時也是愛用鏡之一,但那價錢、體積、重量 (1.18kg) 實在是... 嗯.... 及後跳到 Sony 家之後,當前最廣的變焦鏡頭是 Sony FE 12-24mm F4 G,是比Canon 那顆輕巧很多,但體積仍舊是有點月半,後來也被筆者清掉了... 所以在去年 (2018) 有資料流出老蛙的這顆極小巧又廣的變焦鏡頭時筆者就甚為期待,後來出了後就馬上入手... (題外話,淘寶老蛙的價錢遠比美國賣價低)
正文開始之前,先和大家分享全幅10mm的視角是有多麼的誇張,以下用「新店之眼」的 10mm, 12mm, 24mm 的實拍來做範例。


↑ISO 200, F11, 30s @ 10mm (Sony A7R2) (RAW 在 ACR 轉出,有調整亮暗部)
這麼「小」的新店之眼,應該不常見? 10mm 130度的視野威力誇張,十分暴力的廣


↑ISO 400, F11, 30s @ 12mm (Sony A7R2) (RAW 在 ACR 轉出,有調整亮暗部)
12mm其實也蠻廣的了,不過如果你再往上看 10mm 的,也是有段明顯的距離


↑ISO 200, F11, 30s @ 24mm (Sony A7R2) (RAW 在 ACR 轉出,有調整亮暗部)
作為對比,這是一般 24mm 視角的實拍,但... 這完全不能比吧....

和 Sony FE 12-24mm F4 G 規格上做一些比較
Laowa 10-18mm F4.5-5.6 FE Zoom Sony FE 12-24mm F4 G
焦距 10-18mm 12-24mm
視角 130° - 102° 122° - 84°
光圈範圍 F4.5 (5.6) - 22 F4-22
鏡片結構
10群14枚
13群17枚
光圈葉片 5片 圓形7片
最近對焦距離及放大倍率 15cm (~0.18x) 28cm (~0.14x)
對焦 手動對焦 自動對焦
鏡頭手震補償
濾鏡口徑 37mm (後置)
天候能力
體積重量 7 x 9.1cm 496g 8.7 x 11.7cm 565g
建議售價 US$ 849 US$ 1,698

另外想提一下這「世界最廣」的定義,筆者是指世界最廣全幅變焦鏡,不然 10mm 全幅的廣度早已被福倫達去年做出來,今年也有三洋的加入,但由 10mm 起跳的全幅變焦鏡頭,也僅有這一隻呢...

外觀
剛拿到的第一個驚訝是... 怎麼這麼小一隻,這明明是全幅 10-18mm 的鏡頭,但看上去就像 APS-C 那些 10-18mm 的大小。不過拿在手上後的另一個驚是... 怎麼那麼沈... 和外觀有種"不符"的違和感 XD。會沈的主因大概是鏡身用全金屬的材質,質感十分不錯,而且造工令人感覺十分良好、紮實。
另外,這顆鏡頭至目前為止還是一顆 Sony E 接環專用的鏡頭,所以想要體驗他的威力,你得有一台Sony E 接環的相機,當然全幅尤佳,但筆者拿來用在 APS-C 的 Sony A6500 上也有很不錯的體驗,畢竟在 APS-C 上仍有等同 15mm 超廣角的焦段,同時也把比較不佳的邊緣畫質「裁掉」呢...


↑全金屬鏡身,連鏡頭蓋也是金屬的,不過有朋友用了一陣子後似乎鏡頭蓋會有點鬆,筆者的截至目前為止正常就是


以這樣的體積要有三個「環」(光圈、變焦、對焦),難免在環的寬度上要有點妥協。光圈環的大小很正常,手感也良好,值得一提是在光圈環上方有按鈕切換有無「段感」,對於有錄影需求的朋友會很方便。對焦環的大小也很適中,轉動時的阻尼感略重,但仍十分滑順,操控感較好。不過變焦環感覺就有點略小一圈,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久了也還可。

↑可以切換有點「段感」的按鈕

以這樣廣度的鏡頭,因為鏡頭前沿大都很凸而無法安裝濾鏡,這顆也不例外,不過在鏡頭尾端是可以安裝 37mm 的濾鏡,隨鏡而來是一塊 UV 濾鏡,當然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換上減光鏡,CPL就別鬧了,裝在那邊你是要怎麼調整...


↑鏡頭接環一樣是金屬的材質,最尾端可以安裝 37mm 濾鏡


↑隨鏡而來的 37mm UV 濾鏡


這樣的大小及重量,裝在 A7 系上的平衡感還不錯,不會有頭重腳輕的感覺,比起之前的 Sony FE 12-24mm F4 G 好多了,也相對的好帶出門一點,更別提 Sony 那支貴了大約一倍。

↑平衡感還不錯

體積和攜帶性是本鏡頭另一大賣點,以旅遊/風景取向的筆者對此點十分重視,筆者出門一定不會只有一機一鏡,動不動就2-3機+2-3鏡,所以體積重量能有一定程度縮小會大有幫助,在文章一開始有提到筆者在早時有用過 Sony自家的 FE 12-24mm F4 G 的鏡頭。


↑鏡頭大小的直接比較筆者就用網路上官方的照片做比較了,因為 12-24 G 已經出掉多時,兩者的大小實在差太多

↑Sony FE 12-24mm F4 G 裝在 A7系上很大一顆很威武,但就胖胖的不大好帶


↑這顆和 Tamron 28-75mm F2.8 一起帶出門較沒負擔

使用操作上的一些不便/麻煩,邊緣失光問題
用了這隻鏡頭幾個月,是有一些不大方便的地方,像是超廣的通病,就是無法在前緣上保護鏡或其他濾鏡。無電子接點也代表無 EXIF 資訊,也當然沒有自動對焦,但筆者並不介意手動對焦,超廣角的手動對焦是很簡單的,詳情請見下段的分享。無電子接點比較麻煩會是防手震補償在不同焦段如果要最佳效果都只能自己去選單設定一次,同時不是恆定光圈在裝遠端同一個刻度 (原 F4.5) 似乎會變成 F5.6 ? 這點筆者有點搞不清楚,希望未來老蛙至於像福倫達一樣有電子接點傳輸EXIF資訊,沒有自動對焦筆者一點都介意...
還有小型鏡頭,尤其小型又超廣的鏡頭,在邊緣失光通常都很明顯,就像過去筆者用過的福倫達 15mm F4.5 FE,那隻一樣有可察覺的邊緣失光,縮光圈略有改善,但不算多。這樣的情況在這隻老蛙上同樣可見,而且還在最廣角端更明顯一點,有無縮光圈的失光情況相近... 另外用本鏡頭拍攝有時會有曝光不足的感覺,習慣上筆者會 +0.7EV ~ +1.3EV較為適中。
這樣的失光如果拍攝RAW檔案後期在轉檔時其實多少可以做一點補償,筆者認為尚可接受。

↑ISO 400, F8 (或F11), 1/25s @ 10mm (Sony A7R2)

手動對焦很麻煩?
按照景深公式的計算,說實在的以超廣角鏡頭先天景深深的特性來說,手動對焦除非是近物,不然大部分時間可以不用煩惱,就日常實際使用下,筆者大部分時間會把對焦刻度調至 1M 左右,在光圈 F8 - F11 時,10mm的焦段下大約在 30cm ~ 無限遠均會在有效景深範圍內,所以你看,這樣還需要對焦嗎? 如果是18mm F11,對焦刻度在1M時,大約 72cm ~ 無限遠的距離都會落在有效景深範圍,基本上不是需要太近拍距離的情況下其實都不需要考慮對焦的問題。
唯不同焦段的防手震補償不同需要注意,設定差距太大時的錯誤補償還不如不要設定,如果是偷懶的情況,筆者多半會把機身的防手震補償設定在 12~13mm左右,這樣在超廣角或18mm時的補償效果都大致落在可用的範圍。如果確定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用 10mm 超廣角 (或某一焦段) 拍攝或錄影,那大可直接設定在 10mm (或你在用的焦段) 有最佳的補償能力。

實際成像能力?
實戰上筆者採用開放源始碼的 MTF Mapper 做為主要評量工具,再抓取中央、邊緣及極邊緣的結果分別做平均後再換算回常見的MTF50 LW/PH分數得出如下的測試結果。 作為對比,筆者也把以前做過記錄的 Sony FE 12-24mm F4 G 一拼列出給大家參考。

↑畫質和 Sony FE 12-24mm F4 G 是沒得比,但也不是差,尤其考慮到體積、重量、價錢

純以畫質論,放在 Sony FE 12-24mm F4 G 旁邊會一面倒的輸筆者覺得不意外,尤其你考慮兩者的價差、體積等因素。但也不是說老蛙這隻差到不能,中央至不要太邊緣的地方成像的解析力其實算是還不錯,邊緣雖然不算很理想,但整體考慮下其實是落在可用的程度,而且表現和筆者寫過的福倫達 15mm F4.5 FE不會差太多,當然如果你是解析力先決的朋友,顯然這隻不會是你的菜。

畸變?
說到變形在超廣角鏡頭拍攝時透視變形有時是難免,但這是正常物理現象,和鏡頭無關。雖然這隻不像另外打著 Zero-D 那種零畸變的強,但拍起來其實也幾乎沒有太明顯的畸變 (僅10mm, 18mm 略有一點點變形),官方也有 Lightroom / ACR 的校正檔供下載使用,不過很多時情況不算嚴重,筆者在轉檔時有時也忘了套用。

↑ISO 500, F8, 1/20s @10mm (Sony A7R2)


↑ISO 800, F5.6, 1/4s @10mm (Sony A7R2)

抗耀光 / 鬼影
老蛙鏡頭幾乎每次都會被說抗耀光差之類,這隻也不例外,不過似乎無之前玩過的另一支 Laowa 7.5mm F2 M43 的泛光嚴重,或者說是另外的形式吧。這支在強光/側光下是有可能有耀光 / 鬼影產生,以下那些範例筆者都是故意把角度調得最明顯的位置供各位參考。說真的實拍時因為你在 Live View 時已經可以看到,很多時稍微調整角度都可以大幅度的避免,所以這情況筆者也不覺得有太大的問題。


↑ISO 100, F11, 1/50s @ 10mm (Sony A7R2)


↑ISO 100, F11, 1/80s @10mm (Sony A7R2)

漂亮的星芒
這隻鏡頭的光圈葉片是5片,星芒就是10線的星芒,而且實拍時是非常漂亮的10線乾淨星芒,光圈收至 F5.6 其實已經可見,F8~F16的形狀都十分漂亮,筆者頗為喜歡。


↑ISO 200, F11, 1/80s @ 10mm (Sony A6500)


↑ISO 400, F11, 10s @ 10mm (Sony A7R2)

小結
Laowa 10-18mm F4.5-5.6 Zoom 是老蛙近期頗為不錯的鏡頭,可以說是一支指標性的作品,最大的賣點還是在於在這麼廣角的變焦焦段下仍能有這麼小巧的設計,雖然畫質不算很傑出,但仍舊有著十分的可用性。筆者用到現在唯一最希望是以後老蛙的鏡頭至於有電子接點可以傳輸 EXIF 資料,沒有自動對焦倒不打緊,多了EXIF資料在實用上方便很多,包括相機也可以自動設置防手震的補償等。抗耀光仍有很大需要的進步空間,現階段拍攝時稍微多注意一點,有時也可以避免不少耀光/鬼影的產生。
目前Sony系統原生 E 接環的超廣角目前只有 Sony FE 12-24mm F4 G,福倫達超廣三兄弟 (10mm F5.6 E, 12mm F5.6 E, 15mm F4.5 E) 以及本篇文章的 Laowa 10-18mm F4.5-5.6 FE Zoom,這三支鏡頭可以說各有長處,當然正常來說不可能都備著三支,看需要就帶那支出門這樣吧?

以畫質優先的朋友...
那沒什麼好說了,Sony FE 12-24mm F4G 是你目前超廣角焦段唯一的選擇,而且加上方便的自動對焦及更好的抗耀光性能實用上是會更便利,唯一就是貴了點及胖了點以及稍微沒那麼廣,差了8度的視野夠不夠用?看場合吧,很多時也夠用是真的。

想要更小巧鏡頭的朋友...
如果你仍嫌這支老蛙還是略大了點,那福倫達 10mm F5.6 E  或者他的兄弟們 (12mm F5.6 E, 15mm F4.5 E) 可以看一下筆者只有用過 15mm F4.5 E,跟據其他網站的評測,這三兄弟中以畫質最佳以 15mm F4.5 E為冠,12mm和10mm差不多,體積上 15mm 最小巧而且可以裝濾鏡,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夠「廣」而已。12mm體積略大,而10mm體積再略大一點點,成像畫質會和老蛙這隻相去不遠,好處是輕了一百多克及更小巧的鏡身,就看個人覺得值不值得而吧。

更多實拍
本篇大部分實拍為JPEG直出,如果是RAW轉出的圖片另有標註,大部分圖片點擊可連結原圖,原圖僅在右下角加上浮水印,未有任何其他修改,點擊圖片可以下載原圖,未經同意請勿隨意轉載,謝謝。

↑ISO 400, F8, 1/30s @ 10mm (Sony A7R2)


↑ISO 320, F8, 1/5s @10mm (Sony A6500)


↑ISO 400, F11, 1/160s @10mm (Sony A6500)


↑ISO 1600, F5.6, 1/10s @10mm (Sony A7R2)


↑ISO 400, F8, 1/13s @10mm (Sony A7R2)


↑ISO 200, F11, 1/50s @10mm (Sony A7R2)


↑ISO 200, F11, 1/50s @10mm (Sony A7R2)


↑ISO 400, F11, 8s @ 12mm (Sony A7R2)


↑ISO 200, F8, 1/40s @10mm (Sony A7R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老鏡分享] Minolta AF 100-300mm F4.5-5.6 APO D 小巧強大的長焦跑

↑Minolta AF 100-300mm F4.5-5.6 APO D 和 Sony A7R II 還蠻搭的 寫了好幾篇頗老的老鏡分享,現在先來換換口味,換一隻較「近代」一點而且有自動對焦功能的長焦砲 - Minolta AF 100-300mm F4.5-5.6 APO D,為什麼對這隻鏡頭有興趣?最大原因是 Sony FE 接環原生的長焦鏡頭數量不多,更不用說價錢偏貴,體積偏大。反正手上已經有 LA-EA4 轉接環,就來入手這隻 Alpha 時代的經典鏡頭看看實戰如何.... 先看看有多利? 這隻鏡頭筆者入手時間頗久,大致表現可以說是物超所值,先來看看實際能做到什麼程度吧? ↑ISO 400, 300mm, F8, 1/100s (上腳架) ↑上圖 100% 裁切 ↑ISO 200, 210mm, F8, 1/250s (手持) ↑上圖 100%裁切 不可否認的是,這隻鏡頭的成像表現是不是種銳利度令你嚇一跳的鏡頭?肯定不是,但紮實程度是不是落在夠用且還不錯的範圍,筆者認為是可以說是的。不過這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就留給大家判斷了。 關於此鏡 這隻鏡頭從1988年-2005年為止,總共前後有五個版本! 分別是: Minolta AF 100-300mm F4.5-5.6 (55mm, 410g, 對焦時鏡頭會轉動) Minolta AF 100-300mm F4.5-5.6 Xi (55mm, 440g, 對焦時鏡頭會轉動) Minolta AF 100-300mm F4.5-5.6 APO  (55mm, 435g, 對焦時鏡頭會轉動) Minolta AF 100-300mm F4.5-5.6 APO New (55mm, 435g, 對焦時鏡頭會轉動) Minolta AF 100-300mm F4.5-5.6 APO D (55mm, 485g, 對焦時鏡頭 不會 轉動, 對焦環變粗長一點) 筆者手上就是最"新" (2000年時代) 的 APO D 版本鏡頭,最重要是只有這個版本在對焦時鏡頭不會轉動,不會影響到濾鏡 (主要會是偏光鏡) 的使用,D版本還有另外的優勢就是支援 ADI 的距離資訊,在用閃光燈時更為準確,但這對筆者來說不必要就是... 也因為這樣最"新&

[老鏡分享] Pentacon Auto 50mm F1.8 M42 系統的便宜好鏡

↑這顆東德的 Pentacon 可是 M42 的便宜好貨呢 基本上不管那個在那個相機系統,50mm F1.8都基本班底,就是所謂的標準鏡。在老鏡頭中,50mm焦段的鏡頭也是最為常見,表現通常都會有一定水準,而且大多便宜(尤其那些 F1.8, F2的),入手相對無壓力(望著身後一堆 50mm 的鏡頭...)。這次寫的這隻 Pentacon Auto 50mm F1.8價位也大約落在 US$ 30-60 之間,別看這好像又是很 Cheap 的鏡頭,表現可是十分不錯的。 關於此鏡 Pentacon 原本是屬於東德蔡司的,60年代後東德很多廠商 (Carl Zeiss Jena除外) 都整併成名為 VEB Pentacon 的集團公司,而這隻鏡頭整體的光學設計是基於 Meyer-Optik Görlitz 50mm f/1.8 Oreston,大約在60年代一直生產至90年代,大約有三個大類別的版本: 早期的黑白相間班馬光圈環 鏡身全黑,鏡頭前緣帶有紅色 Multi Coating 字樣 後期也是目前最流通的版本,鏡身一樣全黑,但鏡頭前緣文字均為白色,同時帶有綠色的距離標示 三個版本有沒有光學品質上的差異?最多應該是在鍍膜上,所以可能是抗耀光有較明顯的差別。如果對這有興趣可見 這篇文章 。 筆者手上的這顆就是最常見的版本,鏡頭狀況大致良好,鏡身尚算乾淨,光圈葉片工作正常,光圈環暢順,對焦環手感略緊(但那是"正常"的,因為是這隻正常的情況),前後鏡玉無損傷,但後鏡玉的邊緣處有輕微的菌絲。 重點規格 焦距:50mm (全幅) 光圈:F1.8 - F16 光圈葉片:6片 最近對焦距離:33cm 濾鏡尺寸:49mm 鏡頭重量:250g ↑雙高斯結構 (圖片出自: Camera-wiki ) 外觀特色 小巧全金屬的鏡身其實頗有質感,也因為是全金屬的設計,也導致這隻看起來很小的鏡頭拿在手上略沈,不過裝在 Sony A7R II 上因為體積小,帶出門的平衡感倒是還不錯。 ↑筆者是用 M42轉A接環,再透過 LA-E4裝到 A7R II 上,所以看起來外型就會比較奇特一點 XD 解析度實戰 實戰上筆者採用開放源始碼的  MTF Mapper  做為主要評量工具,再抓取中央、邊緣及極邊緣的結

Panasonic Lumix ZS100 / ZS110 / TX1 / TZ100 使用報告及評測

▲1吋感光元件,10倍光學倍焦 (25-250mm) 的小型口袋 ZS100 來囉! 直至目前為止,筆者雖然主力使用的相機都是以全片幅的數位單眼/無反光鏡數位相機為主,但對於高階小型化口袋隨身機的興趣一直抱有很大的興趣,原因很簡單... 就算是 Sony A7系的無反光鏡數位相機,你可以把他塞在口袋拿出去嗎?自Sony RX100初代使用了 1吋的感光元件,為大家證明小型化數位相機還是有一條新的方向及道路,而後也開始有好些機種及廠商跟進,近期發表了許久的 Nikon DL 系列筆者也很興趣,但無奈似乎受熊本大地震的影響,至今仍未出貨,那就再說吧。回到正題,這次的 Panasonic Lumix ZS100 是目前市場上唯一小型化使用 1吋的感光元件、10倍光學變焦的數位相機,他的體積是可以讓你真的塞到口袋中隨住帶著走的... Panasonic 的小型隨身砲印象中可以追溯到 2006 年的 Panasonic Lumix TZ1,可是當年首見小型化10倍光學變焦數位相機的先驅。10年後的今日,筆者相信這台初使用 1吋感光元件的小型化10倍光學變焦的 ZS100 (或名: ZS110 / TX1 / TZ100) 又會是一台里程碑,可惜的是台灣松下並沒有要賣這台相機的打算,或許受手機的衝擊,這類小型化不能換鏡頭的數位相機不好賣吧... 但他的表現對得起他的價錢、體積,筆者這陣子用得很開心呢。 Panasonic Lumix ZS100 的重點特色 1吋 20MP CMOS 感光元件,Venus 影像處理器,支緩 RAW 記錄 等效 25-250mm 10 倍光學變焦,F2.8 - F5.9 Hybrid O.I.S.+ 五軸光學防手震 (HD 錄影時可用) ISO 125-12,800 (可擴展至ISO 80-25,600) 全像素最高連拍速度可達 10fps (追焦時可達6fps,強制電子快門,降像素至500萬時有50fps極速連拍) 快門速度範圍:60s - 1/16,000s (機身內可選擇電子快門/機械快門或自動選擇) 內建縮時攝影 3" 104萬像素觸控螢幕,116 萬像素 0.2" EVF 最近對焦距離為 5cm (可一直變焦至等效 44cm) 4K (3840 x 2160) 30p 錄影 「後對